《汴州东西水门记》乃何绍基中年时期楷书代表作,书于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。此作熔铸颜真卿《李玄靖碑》之雄浑与欧阳询《九成宫》之峻利,以独特的回腕执笔法创造出"屋漏痕""折钗股"般的线条质感,将清代碑学运动的探索精神与传统碑版楷书的法度完美结合,堪称道咸年间碑派楷书的典范之作。
何绍基四十五岁正值书风蜕变期,此记可见其"以篆籀入楷"的早期尝试。横画起笔多藏锋逆入,竖钩收锋常回腕顿挫,转折处兼用方折与圆转。结字取法《张黑女墓志》之宽博体势,章法参酌《颜勤礼碑》之茂密格局,在严整法度中暗藏《瘗鹤铭》的浑穆气象。
通篇骨力洞达,如精金百炼。中锋运笔时力透纸背,侧锋取势处风神潇洒。单字结构似古松盘曲,行气连贯若清涧流泉。曾国藩评其"每作一字,必回腕高悬,如挽强弓",此记中凝重而不失灵动的笔触,正是其"熟后生"美学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作为清代碑学楷书发展的重要见证,《汴州东西水门记》对晚清书坛影响深远。赵之谦、张裕钊等皆受其沾溉。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这件墨迹,不仅是研究何绍基书风演变的关键节点,更为当代楷书创作提供了"以碑化帖"的经典范例。
清代何绍基书法《汴州东西水门记》欣赏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